时间:2017-05-09 18:38:55
四、名词解释题
1.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
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所谓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
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
的高级阶段。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
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31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
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
的习惯动作。
2.【参考答案】(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
成三阶段论。
(l)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
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
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
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
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联系实际说明)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真题回顾
【答案】√。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
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 B。
2.【答案】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
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因此,答案选 C。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3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3.【答案】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答案】B。
5.【答案】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
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
致。因此,答案选 B。
二、多项选择题
l.【答案】ACD。解析:态度结构比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前者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
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答案选 ACD。
2.【答案】ABCDE。解析: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
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因此,
答案选 ABCDE。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
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
度决定的。
2.【答案】×。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公正道德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
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四、填空题
1.【答案】态度 2.【答案】内化
3.【答案】情感成分 4.【答案】前习俗水平
5.【答案】道德行为 6.【答案】道德认知
7.【答案】认识与体验 8.【答案】习俗水平
五、名词解释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
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
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六、简答题
1.【参考答案】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
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参考答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33 报名专线:400-6300-999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
3.【参考答案】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
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以下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 一 2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
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 一 8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
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 一 5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
向、不可逆的向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这一
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
(2)权威阶段(5 一 8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
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一 12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
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
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2 岁以后)。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
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如果说上一阶段是自律的萌芽,那么此时才是
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七、论述题
【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
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
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
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
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
度。
(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
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34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比如奖品),也有精神的(比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比如自豪、满
足感),也有外部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
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
某种厌恶刺激,比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比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真题回顾
【答案】ABD。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
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因此,
答案选 B。
2.【答案】A。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
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鸟是原型,对飞机的
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所以,这种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原型启发。因此,答案选
A。
3.【答案】A。解析: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
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
4.【答案】D。解析:D 项明显错误,头脑风暴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并非胡说八道。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
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
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答案选 ABD。
2.【答案】ABCDE。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情境、已有知识经验、定势
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等,选项中符合有 ABCDE。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
考虑问题的定势。功能固着总是对问题解决起消极作用。
2.【答案】√。
四、填空题
1.【答案】发现问题 2.【答案】无结构的问题
五、名词解释题
1.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35 报名专线:400-6300-999
2.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
认知操作的过程。它有两种类型: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3.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
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第八章 学习心理
真题回顾
1.【答案】C。解析: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是学习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
2.【答案】D。解析: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
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3.【答案】×。解析:在低难度任务中,处于较高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4.【答案】成长性。
5.【答案】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
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
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6.【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