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0 19:46:47
3、稳妥有序去杠杆。盯住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居民四张资产负债表,分类推进降杠杆。加强对企业债、公司债、融资平台存量债务和发行工作的监管,动态掌握有关情况,有效管控债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因地制宜加强探索,形成3—5家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更多企业在“新三板”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4、扎实开展新一轮降成本。开展降成本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全力抓好国家降成本政策的落实到位。加大向内挖潜力度,研究制定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物流、用能、融资、人工成本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降本增效。加强价格成本监管,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5、加大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抓好国家补短板实施方案对接落实,制定出台湖北省补短板行动方案。围绕制约湖北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优、创新驱动不强、绿色发展不足、对外开放不够等短板,制定提出未来2—3年内能够取得明显突破的“补短板”具体任务。2017年拟重点启动实施“十大工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339万亩,补建332万亩;力争通过3年的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14.2万亩、补建1327.8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力争3年内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0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任务。实施乡镇污水治理工程,启动实施全省所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或升级改造,力争2—3年内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4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力争到2019年全面完成33.82万户、94.9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120亿元,基本解决全省农网存量“低电压”和供电卡口问题。实施清洁能源推广工程,新增天然气管道300公里,实现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天然气使用全覆盖;新增1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力争新能源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实施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养护体系建设工程,先期选择3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新增床位6000张。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推进五大湖泊和四湖流域骨干河渠加固及连江主要支流堤防整治工程,启动武汉市城中湖泊治理;2017年力争完成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4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实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海绵城市80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重点推进樊口二站、金口二站、童家湖等12处新建或改扩建泵站项目。实施机场建设工程,加大民用、通用机场建设力度,力争每个市(州)都有机场建成、在建或开工。
(三)着力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狠抓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继续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示范推广“粮改饲”,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积极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加大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2、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兼顾当前与长远,尽快恢复重建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帮助因灾受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恢复生产。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湖堤河堤整险加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排灌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实现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3、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抓好试点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湖北“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电商企业与农村合作组织合作,加大产地标准化、检验检测、质量品牌、物流配送、公共平台等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加大农业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结合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打工收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扶持等政策。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四)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1、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加快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全省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推动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尽快开工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湖北,积极支持武汉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众筹和科技保险,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力争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年交易额达到950亿元,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校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突破120家,新增在孵企业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00家。
2、全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既要争第一、更要争唯一”,着力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长江质量奖和湖北名牌激励作用,制订并推动实施湖北省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行动纲要,在汽车、纺织、建材等9个领域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3、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贯彻落实《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年)》和《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精神,着力抓好具体行动计划实施。深入实施“两化融合”、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重点围绕智能改造、节能减排、质量品牌、安全生产等领域,全面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重点抓好东风本田三厂、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异地技改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14个国家级、2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0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抓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着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6〕67号)精神,加快建立符合新经济发展特征和适应其需要的政策支持、政府服务、软硬件支撑体系。抓紧出台实施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实施方案。改善制度供给,引导创新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6大产业16个高端细分领域聚集。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级基金投资湖北,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作用,支持种子期、初创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100亿元。
5、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抓好国家“十大扩消费行动”政策和湖北省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实施意见落实,促进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等幸福产业发展。改善提升消费环境,扩大有效终端消费。组织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营造抓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抓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和“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落地。积极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继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冷链物流、停车场、充电桩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汉、黄石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实施乡村旅游融合工程,举办湖北乡村主题游系列活动,加快创建12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开展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争取2017年全省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突破25家,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突破150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6、着力缓解实体经济困难。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合作,推进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政府拖欠企业债务、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货款、企业“三角债”专项清理行动。依法组织征税,进一步降低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调整等理由违约毁约。在依法依规条件下积极探索出台一批招商引资新政策。
(五)着力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
1、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省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大力推进226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优先供地、维护建设环境、银企对接、用工对接等政策措施给予支持。继续执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对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的项目,在争取中央相关项目、资金支持时给予优先安排。实施“一把手”领衔抓项目行动计划,每个市(州)明确3个重大项目由“一把手”领衔主抓,以领导带头促责任落实。加快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上海通用武汉分公司二期及发动机项目、东风本田三厂、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生产线、汉十高铁孝感至十堰段、郑万铁路、蒙华铁路、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汉江五级枢纽、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等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抓紧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荆州机场、呼和浩特至南宁高铁湖北段、黄冈至黄梅高铁、若干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抓好三峡枢纽铁水联运江北铁路、仙桃经洪湖至监利铁路、京九高铁麻城至黄冈段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交通运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2、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全省“PPP项目落地年”活动,营造齐抓PPP工作的良好氛围。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和宣传推介,建立策划储备、前期推进、在建、竣工运营四个阶段的PPP项目库,加快建立省级层面的项目库、专家库、咨询机构库和PPP项目推介发布平台。抓好试点示范,选择有稳定现金流、投资规模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清楚、技术发展成熟的项目先行试点。抓好配套服务,加强政策解读,简化办事程序,提倡“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国有资产监管、规范行政责任等地方性法规,解除各方后顾之忧。继续实施促进民间投资五大专项行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3、狠抓重大项目谋划争取。制定出台扩大有效投资三年行动指引,抓好“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的分年度滚动实施。推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健身、提质、做实,深化重点项目商业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分析研究,进一步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围绕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绿色消费、通用航空、“十大扩消费行动”“互联网+”、新兴产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融合、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抓紧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及时充实调整“十三五”项目库,为争取国家支持、招商引资做好准备。紧密跟踪国家有关部委政策动向,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库,及时汇报衔接,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债券等资金争取,确保额度稳中有增。
(六)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1、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1+5+N”规划体系。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编制融资规划,为项目落地提供投融资支撑。抓紧编制长江、汉江、清江沿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沿江重化工和造纸项目进行分类治理,积极采用PPP模式、集中治理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向长江排污问题,使经过治理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尽快复工或建设。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长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江三河”水系连通、鄂东六大水系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深化前期工作或落地实施。推进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浠水经济开发区等国家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