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0 19:46:47
关于湖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5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近年来少有的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按照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重点工作,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效进一步提升,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支点地位进一步提升
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省委省政府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扩大有效投资、大力降低企业负担、着力稳定县域经济、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省经济逐季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增强。尤其是进入2015年三季度以来,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完成额增幅加快,工业用电量降幅收窄,贷款余额增幅回升,房地产市场回暖,经济趋稳的积极因素进一步积累。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9%,增速居全国第7位。主要指标增速均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图1 “十二五”时期湖北GDP增长图
经济发展提档进位。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50.19亿元,“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提升0.46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0亿元。经济发展保持“弯道超越、逆势进位”态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别由2010年全国第11位、第9位上升至第8位和第7位,并保持中部前列。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居中部地区首位。
图2 “十二五”时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图(单位:亿元)
重大支撑稳健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540.66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二连增”。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2825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78.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9514.6亿元。用电、用工、用地等总体平稳。物价保持平稳。
(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力度加大。我省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良性调整,发展韧劲、协调性及指标匹配性增强,多年来“怕冷不怕热”的特点正在改变。
投资与消费趋于协调,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投资发挥“驾辕之马”作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发展底盘不断夯实。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汉十铁路、农网改造升级、天河机场三期等工程顺利实施。截至2015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20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1亿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60公里;武汉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26公里、在建里程195公里;全省发电总装机达到6353.5万千瓦。全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60公里、供水管网834公里、排水管网1756公里(其中污水管网1368公里)、燃气管道1498公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提速,房地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放缓。技改投资增长24.3%,高于投资平均增速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9.3%。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汽车、住房等主流消费保持稳定,文化旅游、信息、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二三产业协调拉动,创新驱动持续增强。持续推进“四六十”行动方案1、“两计划一工程”2、服务业“五个一百”3、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4(详见附件2,下同),加快六市一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五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综合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突出表现为“四升两降”: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4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17%,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提升到2.45:1,非公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74.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26.8%,重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61%。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到36%,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4万家。创新能力增强。制定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意见和行动方案,推进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兴通讯等企业战略合作。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4家,新增2家。R&D经费支出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565亿元(预计数)、4.3件,均位居中部首位。
图3 “十二五”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单位:%)
图4“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单位:%)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多点支撑能力增强。一元多层次战略稳步推进,“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明显,武汉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襄阳、宜昌两市经济总量均突破33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10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黄梅小池开放开发、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三峡库区对口支援、京鄂对口协作等跨省区合作步伐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到2.28倍。县域经济占比达到60%,大冶、宜都在全国经济百强县中位次前移。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85%。
图5“十二五”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单位:%)
经济生态趋向协调,环境承载力增强。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绿满荆楚”6活动成效明显,全省完成造林37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2%。在全国率先出台秸秆禁烧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试点,大力推进新《环境保护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实施。加大传统工业生产线脱硫脱硝、机动车减排等力度,国家“十二五”下达我省工业领域14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持续推进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19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稳步推进。我省碳排放权交易量、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降至0.62吨标煤/万元左右;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图6“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情况(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省22个专项、14个重大改革项目和200项年度改革任务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省级权责清单集^91考试网布,62个部门精简权力事项1397项。投资项目联审平台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实行“三证合一7”“一照一码8”登记制度,全省市场主体达到412.8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87万户。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增强。投资项目核准事项总数再减少16%,定价项目减少71.7%,实行政府定价项目经营服务收费清单制度。财税、国企、农村、交通能源等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发起设立“421”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9,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展开。减费降负力度加大,取消和暂停征收4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一次性为市场主体减负50亿元以上。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内贸流通体制、教育信息化、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7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 “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多项省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实,长江中游武汉航运中心、“645”深水航道整治、武汉新港等项目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汉新欧”、“鄂满俄”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武汉天河机场国际直航航线和国际旅客运量居中部首位。出口总额达到1817.1亿元,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达到241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博会、楚商大会、鄂港澳粤经贸洽谈、央企对接等大型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新一轮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向西开放力度加大。
(四)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共享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一是就业收入稳定增长。加大支持创业、促进企业稳岗、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051元、1184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64%。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多层次、广覆盖、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省“五项保险”参保达到4954万人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7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