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0 19:46:47
图7“十二五”城镇居民收入及增幅变化
图8“十二五”农村居民收入及增幅变化
图9“十二五”我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图10“十二五”我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情况(单位:万套)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1%;出口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9.2%;城镇新增就业86.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5%,节能减排指标可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速离年初计划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离计划目标比较接近;其他指标完成年度计划目标(详见附件1)。
困难之年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有效应对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有效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及中央在鄂单位鼎力帮助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仍运行在下行通道当中,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明显减少,2016年可开工的重点项目和可投产的重大工业增长点偏少;新动能尚难以弥补下降缺口。二是实体经济困难不减。主要是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三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显现。输入型、传导型影响加深,地区、行业和企业分化明显,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地区以及县域工业运行困难增大,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效益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增幅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块头偏小;投资动力减弱,消费是慢变量,出口是微变量,创新优势发挥尚不明显,动力转换面临青黄不接。四是经济运行风险增大。企业债务压力加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新增岗位减少与就业高峰叠加,潜在就业压力较大。大宗农产品价格由升转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形势仍然严峻。
二、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
2016年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修复期、再平衡期,主要经济体分化明显,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从国内看,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影响加深,传统动力减弱与新动力接续不足并存,实体经济困难和虚拟经济风险增加并存,新兴产业发展不够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并存。2016年国内经济预计将延续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但增长预期可能进一步降低。从我省看,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潜在增长率“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态势没有改变,多项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缓解,一些短期性、局部性问题有所凸显。2016年我省仍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二)做好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 平 总 书 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更加注重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动能,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三)2016年计划指标考虑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提高0.0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出口总额增长1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与经济同步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7.9%;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47万人;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6.5%;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
——劣V类水体比例13控制在8.7%以内;
——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详见附件1)。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一)更大力度稳增长促经济良好开局
1、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本前提。进一步增强发展主体责任意识,努力营造“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发展气场。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对“十二五”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宣传,对“十三五”规划及相关政策加强解读,增强发展信心。全力抓好“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优化年度目标任务设置,强化责任分工,细化方案措施,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2、抓好国家“三个重大”落地落实。把落实国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当作重要机遇、重要责任。对国家出台的系列重大政策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可落地、可检查的配套措施,并做好梳理解读,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立责任和协调机制,成立专班负责,强化监督考核,确保顺利实施。
3、加强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和运行调节。健全省级调控体系,建立省级经济大数据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方运行情况的监测预警,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供给新需求新空间新动力、精准扶贫脱贫、国际产能合作、区域一体化等关键点,完善省级“政策储备库”,适时推出相关政策措施。
(二)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抓好顶层设计。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坚持落实中央要求与立足地方实际相结合,制定总体方案和若干个专项行动方案,划清事权,压实责任,狠抓落实。重点突出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降低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2、打好去产能的攻坚战。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开拓产能利用新空间,重点推进“四个一批”(优化重组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走出去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和企业产品升级。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抓紧制定完善财税、债务及不良资产处置、就业社保等配套支持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制定完善差别性和惩罚性价格、金融、土地、环保等政策,对主动退出产能的企业给予支持,倒逼“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等拓展国内外市场。
3、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的攻坚战。围绕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中介服务、招投标及政府采购、资金、电价、物流、人工成本偏高等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是抓紧落实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结构性减税、取消或暂停征收4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融资成本等政策措施,坚决防止征收“过头税”。二是统筹兼顾,研究储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财务成本、社保费率、用电成本、物流成本等政策措施,视情况适时启动。
4、打好去库存的攻坚战。加快研究制定化解商品房库存的具体方案。结合落实国家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制定我省实施方案。明确市县责任,落实控制增量、保障房货币化安置、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等措施。
5、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把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抓紧研究制定企业去杠杆的相关措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依法处置信用违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6、提高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