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8 14:09:14
【参考值】 显微镜法5个以下/高倍视野;仪器法阴性。
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称为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核等。女性可由外阴或阴道分泌物污染等导致尿白细胞增多,需注意区别。
同样需强调一点,判定是否为镜下脓尿不能以尿常规的结果为依据,而应一律以尿镜检结果为标准。
对脓尿的处理:在排除慢性肾盂肾炎(超声排除肾盂形态学改变)、特异性尿道炎(主要为淋病)的情况下,可作出合格结论。
6.2.9 管型
【参考值】 无或偶见透明管型,无其他管型。
出现异常管型是肾脏病的一个信号,常见于严重的肾脏损害,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3 血液生化检查
6.3.1 血糖(GLU) 糖尿病诊断指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血后应尽快检测。
【参考值】 3.9~6.1 mmol/L。
空腹超过8小时采周围静脉血,如血糖浓度≥7.0 mmol/L,择日复检仍≥7.0 mmol/L,可以诊断糖尿病;或空腹血糖浓度介于>6.1~6.9 mmol/L之间,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确诊,若OGTT 2小时的血糖浓度≥11.1 mmol/L,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6.3.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酶法,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一般认为血清ALT超过参考上限值2倍,说明肝细胞有炎症、坏死和损害。ALT增高有助于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对疾病的程度、治疗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 男:9-50 U/L(≤50 U/L),女:7-40 U/L(≤40 U/L)。
6.3.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如采用酶法,临床意义同ALT。
【参考值】 男:15-40 U/L(≤40 U/L),女:13-35 U/L(≤ 35 U/L)。
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炎。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内,而AST除了存在于肝细胞质之外,还有约一半以上分布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各种肝脏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等)和一些肝外疾病造成肝细胞损害时,ALT和AST水平均可升高。
ALT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内,但以肝脏细胞含量最多。在肝细胞中ALT则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内。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只有少量存在于胞质中。正常时血清转氨酶含量很低,当肝细胞等损伤时,它们的血清浓度会发生变化。在轻、中度肝损伤时,由于肝细胞通透性增高,胞质内的AST和ALT释放入血,此时以ALT升高为明显,ALT升高远大于AST升高。一般认为血清ALT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说明肝细胞有炎症、坏死和肝脏损害;当严重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线粒体受损,可导致线粒体内的酶被释放入血,此时以AST升高更明显,血清中AST/ALT比值增高。
除肝脏外,其他组织如心脏、脑、肾、肌肉也都含有ALT和AST,这些脏器的病变同样可引起血清ALT和AST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也可引起ALT和AST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可有ALT的一过性轻度升高。由于血清ALT和AST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必要的其他检查手段,仔细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6.3.4 血尿素(BU) 血尿素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测定血尿素的目的在于判断肾脏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故血尿素的数值,可以作为判断肾脏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但血尿素易受饮食、尿量等因素影响,血尿素检测采用脲酶法。
【参考值】 2.9~7.5 mmol/ L。
6.3.5 血肌酐(CR) 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不易受饮食和尿量因素影响,能更灵敏地反映肾功能,是诊断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往往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成正比。血肌酐检测采用苦味酸法或酶法。
【参考值】 苦味酸法:男性44~133 μmol/L,女性70~106 μmol/L。酶法;男性53~97 μmol/L,女性44~80 μmol/L。
当血尿素和血肌酐都用“mmol/ L”为单位时,尿素/肌酐比值的参考值为25~40。当比值<25时,考虑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及肾小管急性坏死;>40时,考虑肾前性原因所致。
由于血尿素、肌酐的测定值容易受溶血、胆红素以及药物等因素影响,所以同时升高一般有诊断意义,肾脏实质性病变时血尿素升高的程度较血肌酐更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肌酐并不是判断肾功能损害的早期金标准,必要时需到医院肾内科做进一步详查,以排除或诊断肾脏疾病,并作出体检结论。
6.4 血清免疫学检查
6.4.1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系用梅毒螺旋体提取物致敏的红细胞微量血凝析技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9%。该试验在滴度较低(1:20)时容易受血清中存在的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必须进行其他方法的试验来确证。需要注意的是,单纯TPHA阳性只能说明受检者以前曾经感染过梅毒,不能确定是现症患者,需进一步做RPR试验,若检查结果为单纯TPHA阳性,合格;两者均阳性者视为现症患者,不合格。
【参考值】 阴性。
6.4.2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HIV)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体感染HIV后,大多数于感染后4~12周可从血液中检测出HIV抗体(抗HIV),最长可于感染后数月出现抗体,终生存在。抗HIV并非保护性抗体,目前部分试剂可同时检测HIV抗体和P24抗原。体检中可作为排除HIV感染的筛检。
【参考值】 阴性。
对HIV初筛试验阳性者,要到具有确认资格的实验室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试验,以排除假阳性结果。
7.1 由主检医师详细审查各科检查结果(包括各种辅助检查)及各科医师的意见后,综合判定,如实作出明确的体检结论,亲笔签名后加盖医疗机构公章。体检结论要抓住重点、全面衡量、严格把关,对不合格者应注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并对受检者保密。
7.2 体检结论主要分以下2种情况:
1)体检合格:表示受检者的身体状况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的要求。
2)体检不合格:表示受检者患有某种疾病,按《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中的某一或某些条款,不合格。
受检者存在空项或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可暂时不做结论,待明确诊断后再做出是否合格结论。其中,对于难以确诊的疾病,体检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做进一步的检查或会诊,直至作出体检结论为止。
8.1 一律使用《公务员录用体检表》格式,表格样式详见附录D。封面体检编号由各招录机关自行确定。
8.2 体检表第2页病史调查部分须由受检者本人如实、逐项填写,并在备注栏中填写需要说明的问题。对于隐瞒重大病史影响体检结果者,后果自负。
8.3 《公务员录用体检表》各科检查栏,由各科参检医务人员按表中内容,对受检者的身体情况逐科、逐项检查后填写,做到描述规范具体,记录准确。
8.4 体检结果不得随意涂改。如果医师填写失误需要更正,则应在更正结果旁签本人全名并加盖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8.5 凡标有医师签名的地方,均应由检查者亲笔签名,不得用本人印章代替。
8.6 各科医师在本科室检查完毕后,应结合体检标准在建议栏中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对需要进一步检查方能作出判断及体检结论者,应提出相关检查建议;合格者如存在某些阳性体征或异常时,只记录与体检标准相关的阳性体征或异常;不合格者必须经主检医师审定。
8.7 各项辅助检查报告单均应附于《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
8.8 严禁将《公务员录用体检表》另作他用。
8.9 该手册中有关数字值规定的表述方法:凡用“超过”、“大于(>)”、“小于(<)”、“低于”、“高于”词表述的,不含该数字本身;凡用:“以上”、“以下”词表述的,含该数字本身。
《标准》几乎述及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对各类疾病的诊断一般应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定。但与临床所不同的是,作为一种选拔性体检,受检者往往担心查出疾病,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在述及病史、症状时可能避重就轻或予以隐瞒;另外,体检的对象一般为健康人群,体检的目的主要是筛查重要器官的慢性疾病,而不少慢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也不明显。这些情况的存在给医师诊断造成困难。因此,体检时对《标准》中所涉及疾病的诊断常常只能以检查出的客观阳性表现作为主要依据。为便于医师正确掌握《标准》并作出判断及结论,避免对《标准》中的条款产生不同理解,特就《标准》中的条款逐条予以解释说明。
第一条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者或经手术治愈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排除病理性改变,合格:
1.心脏听诊有杂音;
2.频发期前收缩;
3.心率每分钟小于50次或大于110次;
4.心电图有异常的其他情况。
1.1 条文解释
该条款包含两层含义:即器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改变,任何一种情况均属不合格。器质性心脏病系指客观检查发现有心脏结构或形态学上改变的各种心脏疾病。心脏病是多发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大多数心脏病是后天性的,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心内膜炎等,少数是先天性心脏病。无论是哪一种心脏病,严重者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关于病理性改变的描述详见“1.3 注意事项”。
1.1.1 风湿性心脏病 严格来说应包括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和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两种疾病。前者是急性病,体检中难以遇见;后者是风湿性心脏炎累及心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瓣膜环、腱索及乳头肌)所引起的病变及其后遗病变,多见于青壮年,最常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次之,其他瓣膜也可受累。
1.1.2 心肌病 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肌病是指目前原因尚不清楚的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及未分型的心肌病,以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继发性心肌病是指继发于已知疾病的心肌损害。
1.1.3 冠心病 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绝大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少部分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一系列心肌缺氧表现。
1.1.4 先天性心脏病 系心脏及大血管在胚胎期中发育异常所引起、出生后即存在的心脏血管病变,是最常见而且病种繁多的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分为3类,即无分流类、左至右分流类、右至左分流类。成人常见者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其主要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短、易疲乏、发绀、反复肺部感染,活动耐力减退,甚至发生昏厥及心力衰竭,故先天性心脏病原则上不合格。但是,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原则上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均应按不合格处理,但某些轻度者,如直径小于0.5 厘米的小的房间隔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