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0 17:52:07
1、选择题 《中国思想史》认为:“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作者认为朱熹思想的作用在于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因此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曾孙汉宣帝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看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面上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所以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法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霸王道”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朝时期的官场是我国古代最为廉洁的时期之一。这与理学影响的日益深入有很大关系。对这种风气的形成影响最大的理学思想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追求孝道
C.讲求名节
D.知行合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这对宋朝时期官场的廉洁起了重要影响。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随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3分)
材料二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编自董仲舒 《春秋繁露》等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4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现象:“百家争鸣”(2分)
影响:是中国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知应是“百家争鸣”。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可先联系所学的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可知应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则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进行分析总结。如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揭示的是经济上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则是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反映的是学术上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代文化的发展普及及其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