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3-16 00:45: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论语·里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④。”(《论语·里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⑤,必先利其器⑥。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⑦,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注】①里:居住。仁:讲仁德而又风俗淳厚的地方。②处:居住,在一起相处。③知:同“智”。④邻:邻人,邻居。这里指思想品格一致,志向相同,能共同合作的人。⑤善:做好,干好,使其完善。⑥利:搞好,弄好,使其精良。⑦事:事奉,为……服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向人们建议,要选择一个讲仁德而又民风淳厚的地方来居住。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一个不明智的人。
B、孔子认为,如果你德行好,人们就会来亲近你;如果别人都不愿意与你交往,那说明你的德行出了问题。
C、子贡请教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告诉他,要实行仁德,就要去事奉有贤德的大夫,与有仁德的士交朋友。
D、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来说明行仁的方法,他认为亲近贤者、仁者,就像“利其器”一样。
(2)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邻、择友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C
(2)答: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讨。在孔子看来,环境对人格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要修养仁德,必须注意择邻和择友:要选择讲仁德而又民风好的地方居住,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之畜(豚:小猪 彘:猪)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
B.请以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3:下列各组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句子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树:种植
小题1:之,结构助词,的;以,介词用和介词按照;而:连词,表转折,于:介词,比,连词,和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百姓却吃不到东西,路上有饿死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1)“胜”“ 是”“ 丧死”? (2)“谨”“ 申”“ 负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速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计安出?”盎对日:“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黢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洼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爱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士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小题4: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使人们的骨肉之情疏远,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计划刚刚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在古文中“怨”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怀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
小题2:①④不是晁错死因: ①是皇上对晁错的重视和任用?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小题3: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晁错并没有最终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反而因此祸及自身。最终因此而死。
小题4:注意以下几点的翻译,用事:当权,掌管政务;疏:使动用法;让:责怪,责备;卒:突然;杜:堵住;为…不取也:认为…不可取,认为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张广祥编此试题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搁
C.女也不,士贰其行——爽:过错
D.忧心孔,我行不来——疚:痛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②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③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②介然:形容有心事。③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段写伯乐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乌公,起到铺垫的作用,突出乌公善于选人才正如伯乐善于选马。(意对即可)
2.由执政官无人可咨、闲居士大夫无人可游、青年后辈无人可问、过往官员无人可访可知乌公选尽了人才。(意对即可)
3.一是代为天下人祝贺;二是抱怨选尽了天下人才。
4.乌公选拔人才后,于国可得内外之治,于己夺去“待老”之资;表面上用“私怨于尽取”表达对乌公选尽人才耿耿于怀,实际上反衬了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