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45:4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尊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雅:高雅
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仕:做官
C.群贤毕至——贤:贤才
D.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万物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便有终焉之志——少焉,月出与东山之上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仰观宇宙之大——居庙堂之高
D.与羲之同好——失其所与,不知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马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2、3两段文字叙事、写景,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抒发了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
D.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
4.把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
(2)借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①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②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可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造:到……去
C.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却:表转折
D.愿足下急过之? 过:探访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B .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②因遂自刎而死
C .①其少时与丹欢?②失其所与,不知
D .①跪而蔽席?②田光俯而笑曰:“诺。”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作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当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B .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C .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D .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心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1)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崤山以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
(2)(鞠武)出来会见田光先生,说道:“太子希望图和先生您图谋国家大事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 万 乘 之 国 伐 万 乘 之 国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王 师 岂 有 他 哉 避 水 火 也 如 水 益 深 如 火 益 热 亦 运 而 已 矣。” (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2.《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齐宣王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大学》《中庸》《论语》
3.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隙(空闲)?披草(分开草)?施施(慢步走着的样子)?惴(恐惧不安,战战兢兢的样子)
B 、徒(指出游时的随从人员)?极(至,到达)?箕踞(盘踞)?衽席(座席)
C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培(小土丘)? 颢气(浩气)?遁隐(隐藏)
D 、缘(循,沿着)?苍然(青灰色,黄昏时的天色)?冥合(融合为一体)?志(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欲兵之兵:用兵器杀死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C.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厌:同“餍”,饱
D.天道无亲亲:亲人
小题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综合,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4分)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
译文:?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②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
③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本题解析:
小题1:亲:偏私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文言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扁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岸糌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翟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