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45:41
1、阅读题 翻译划线的句 子,默写所缺的句子。(4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1)翻译:?
(2)默写:?
参考答案:(1)翻译:满嘴花言巧语、满脸讨好的笑、过分地卑恭
(2)默写:匿怨而友其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对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适得府君书(出嫁)
B.不遑起居(繁忙)
C.女也不爽(正确)
D.君既若见录(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课农桑督促
B.卒奏寝其事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邀请
D.命有司以礼存问看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会诸生于学宫②受知于李东阳
B.①杖巫而遣之②宝三岁而孤
C.①宝至京,绝不与通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D.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要:拦截)
小题2:B(而:连词,承接关系/修饰关系;A于:介词,在;C与:介词,跟;D以:连词,来)
小题3: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去世)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费用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终于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威胁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就父亲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才:认为……有才干
C.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弥:满
D.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诬:言语不真实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体现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和“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③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④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⑤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⑥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庭坚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做了太和县令,征收分摊盐筴时不争多,使得百姓安定,引起县吏的不悦。
B.知宣州,编写《神宗实录》。后来章敦、蔡卞与其党徒诬陷《实录》,摘千余条,谓为无验证。其中有黄庭坚写的“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接受质询时,黄庭坚冰:“我当时官任北都,曾亲眼所见,真如儿戏一般。”只要有问,皆实话相答。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D.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黄庭坚自称是山谷道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小题2:B?小题3:B
小题4:(1)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2)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 (3)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
本题解析:
小题1:举:考中、考取。类似句子课本中较为常见,不难理解是考中的意思。揣摩实词意义,一定要回到语境中。
小题2:①黄在《实录》中的话;③说黄的书法;⑥言者认为是好地方,说他枉法。类似题目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另外要善于运用排除法。
小题3:知宣州,是在写《神宗实录》之后。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第一句注意“及、庐、几殆”的准确解释,“及”解释为“等到”,“庐”为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几殆”解释为“几乎丧命”;第二句注意“直辞、壮”的解释,“直辞”解释为“照实际”,“壮”为意动用法;第三句注意“遂、以”的准确解释,“遂”解释为“于是”,“以”为介词,因为。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考四京学官,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留他再任教。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以为在当代绝尘,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名声开始震响。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当时征收分摊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老百姓安定。
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兼任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满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分别居于京城附近以备盘问,摘录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院吏考察审阅,都有根据,所剩下的只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写“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用他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自号为山谷道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