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9 18:38:55
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进一
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七、论述题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
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
学方法。
此外,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
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
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11 报名专线:400-6300-999
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从教学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的
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
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
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
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
菜,既提升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
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
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第七章 德育
真题回顾
1.【答案】D。
2.【答案】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
3.【参考答案】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4.【参考答案】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C。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1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二、判断题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三、填空题
1.【答案】疏导原则 2.【答案】说服教育法
3.【答案】常规训练
四、名词解释题
1.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
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2.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
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五、简答题
【参考答案】
学校德育过程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
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①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
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了 3 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
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13 报名专线:400-6300-999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
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2.【参考答案】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
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
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
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
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
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
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
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
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
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
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
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真题回顾
1.【答案】×。解析: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
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
2.【参考答案】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
要标志。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E。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14 报名专线:400-6300-999
2.【答案】ABC。解析: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
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的特征有: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3.【答案】ABC。解析: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
节。
4.【答案】ABCD。解析:班集体的作用有:(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
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填空题
1.【答案】班级 2.【答案】平行管理
3.【答案】操行评定 4.【答案】集体;个体
四、名词解释题
1.班主任: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
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
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2.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
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参考答案】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第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参考答案】
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
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2)
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
(1)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的优点是:
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
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
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
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
学生。中等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
努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
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15 报名专线:400-6300-999
(3)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特点: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对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教育措施: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
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
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九章 教育研究方法
真题回顾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
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E。
2.【答案】BC。解析:调查法应用广泛,实用性强。
第二部分 心理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真题回顾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