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12 13:35:09
2010年山东省事业编录用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试卷(B类)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本大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于
A.交流、合作、发展 B.地区安全与多边合作
C.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D.和平、合作、共同发展
【解析】A。本题为识记题,主要靠强记。
2.
A.《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B.《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
C.《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D.《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www.91ExaM.orG]
【解析】A。本题为识记题,主要靠强记。
3.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方针是
A. 睦邻友好,求同存异 B. 结成地区性军事集团
C. 彼此利益完全一致 D.应该从本国利益出发
【解析】A。本题适用排除法。中国历来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因此结成地区性军事集团(B项)不符合中国外交政策。任何国家的利益都不会完全一致,因此C项也不正确。外交行为的出发点一般说来应该是本国利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在不牺牲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也应当寻求妥协,互谅互让,这一点在处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尤为重要。可见D项也不全面。所以,只有A项才符合题意。
4.“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说明真理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解析】D。略。
5.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只能做规律的奴隶,而不能成为规律的主人
【解析】C。略。
6.“时势造英雄”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 宿命论的观点
【解析】B。略。
7.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
A.革命对象和革命前途相同 B. 革命领导阶级和革命指导思想相同
C.革命动力和革命前途相同 D.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相同
【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的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前途是不同的。前者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后者则是资产阶级;前者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后者则是三民主义;前者的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动力和革命对象是相同的,动力都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乡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象都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因此,只有D项是正确的。
8.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
【解析】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消灭了私有制,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C项是正确的。
9.当前切实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是
A.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B.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C.改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方式 D.明晰国有资产产权关系
【解析】D。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D项是正确的。
10.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D.世界性科技革命对我国的影响
【解析】A。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项)是党的十五大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四个选项,A和D两项提到了科学技术,但是,D项并不是一个理论命题,不可能成为科教兴国的理论依据。其他两项与题干相去甚远,因此不符合题意。
11. 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
A.全体党员 B.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解析】B。此题适用排除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除了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A项),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D项),还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其他新兴阶层,所以D项也不正确。立党为公的“公”字只能是某种主体,不可能是某种精神或意识,所以C项也不符合题意。这样,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
12.市场经济是一种
A. 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运行方式
C. 资本组织形式
D.生产经营方式
【解析】B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B项),它同计划经济一样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A项)。它也不是某种具体的资本组织形式(C项)和生产经营方式(D项)。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是
A. 民主集中制原则 B.分工和协调原则 C.为人民服务原则 D.立法和执法原则
【解析】D。略。
1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 联邦制 B. 邦联制 C. 复合制 D.单一制
【解析】D。略。
15.法律手段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基本手段之一,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
A.规范性 B.普遍性 C. 广泛性 D.灵活性
【解析】A。略。
16.行政决策与其它非行政决策相比,其特点是
A.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B.决策水平较高
C.只对行政部门发生作用 D.没有强制性
【解析】A。解析: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部门的决策,涉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是以国家权力为其后盾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与社会性。
17.行政组织内部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制度设计,可以分为委员制、混合制和
A.集权制 B.层级制 C.首长制
D.职能制
【解析】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行政组织体制的了解与把握。按行政组织中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多寡,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的行政组织体制,行政首长对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其幕僚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人员组成的集体或委员会所执掌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制,又称委员会和首长并立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事权一部分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另一部分由行政首长个人决定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
18. 转移性支出,是经过政府财政之手,将某部门、集团和个人的部分收入转移到另一部门、集团和个人手中。这是一种
A.政府内部的资金流动 B.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
C. 政府的投资行为 D.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解析】D。解析: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一个共同点是,政府不是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而支出。也就是说,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没有直接获得什么东西;或者说,转移性支出是接受者的一种收入来源,而接受者无需提供任何服务作为获得这种收入的交换。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能使接受者自由地作出他们将消费什么东西或他们将如何组织生产的决策。可以看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配置资源的规模就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从财政职能角度来说,购买性支出比重大的支出结构表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比重大的支出结构表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19.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特征是
A. 强制性、公平性、合理性
B.强制性、普遍性、合理性
C.强制性、无偿性、公平性 D.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