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信息汇总 ★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三(试卷及答案)(三)

时间:2010-07-27 21:46: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人的活动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不能创造的。D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依次相应是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D项与A项实际上是相同的。
31、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简答题

(每小题3分)

参考答案: 这段话突出地讲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样一种唯物辩证法思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所谓事物的相互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个事物既作用、影响它周围的事物,也必须受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和作用,这就形成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事物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画面。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事物的联系是由事物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是属于事物自己的。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按照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认识、改造事物,但不能任意增加或取消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既然是由相互作用而构成,因而这种联系就不是僵死不变的,恰恰相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运动是联系中的运动,联系和运动是统一的。这就表明,客观世界不仅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而且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与发展之中。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它告诉人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反对和避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坚持全面性和客观性,反对片面性和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取得预期的成功。其次,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树立整体的观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整体与部分也是不可分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由部分所构成。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再具有原来的性质。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要顾大体,识大局,要有整体观念,懂得在一定条件下,部分要服从整体。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答案解析:
1、试论如下论断包含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查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参考答案: (1)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系统的结构性。②系统的整体性。③系统的层次性。④系统的开放性。 (3)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的本质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 ①系统论与普遍联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属性,它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着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入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系统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②系统论不可能离开联系,它本身就是研究要素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普遍联系与系统论是相互补充的。普遍联系以其对一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系统论则把系统联系、结构功能联系、控制联系等显现出来和独立起来,给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普遍联系,使之进一步具体化。     答案解析:
2、说明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参考答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答案解析:
3、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对立统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着主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源泉和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通过主观辩证法,人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辩证法。 (2)既然作为人们主观认识和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的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即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那么,要获得正确的主观辩证法,获得正确的主观认识,就必须以客观辩证法为出发点和基础。从客观辩证法出发,按客观辩证法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正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3)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换言之,一切从客观辩证法出发,按照客观辩证法去获得主观辩证法。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的主观辩证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主观辩证法才能得以发展,认识才能科学。实事求是也是把握客观辩证法的必要条件。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主观辩证法,才有正确的实践;只有通过正确的主观辩证法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辩证法。 (4)历史事实证明,颠倒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违背实事求是,就会遭到失败;反之,才能成功。实事求是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解析:
4、结合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参考答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切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事物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1)从矛盾的范围看,矛盾的特殊性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和条件。 (2)从矛盾的性质看,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特殊的性质。同一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也有着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不同于其他过程和其他阶段的性质。在这里,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3)从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地位看,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可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每一矛盾的对立双方,可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面方面。 (4)从矛盾解决的形式上看,因矛盾的特殊性又表现为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基本形式有三种: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融为一体。在社会领域中,还特别要注意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又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没有矛盾特殊性作为认识基础,人们就无法把事物区别开来,更谈不上科学的认识。(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具体的分析具体情况,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们找到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批判折衷主义、“均衡论”和“一点论”等形而上学错误观点的思想武器。     答案解析:
5、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孤立存在的,毫无联系的,但在把恶狗养于酒店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就共属于一个矛盾体内,形成一个矛盾的同一体,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着,制约着。就形成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所以,这个故事证明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时,绝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地掌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因素 ,在一些看来无关的事情上,发现它们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同时联系是多样的,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狗猛是酒酸的因,酒酸是狗猛的果,通过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目的出路。     答案解析:
6、材料分析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么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量的增减,一种是排列组合的变化。“朝三暮四”中的老人,掌握了猴子们的习性后,并没有改变橡子的总量,而只是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地改变一下,也就是并没有改变组成的要素,只是使事物的排列方式有所改变,便引起了事物的某种变化。 因此,我们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处理问题的时候,必有防止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诱惑。     答案解析:
7、材料分析 《庄子?齐物论》的一则故事:宋国有个很喜欢猴子的人,为了养猴子,他节省自己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他发现家中的粮食快被吃完了,便准备减少供给猴子的口粮,但又害怕猴子不顺从自己,有一天,就对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异常恼怒。过一会儿,他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下,十分高兴。 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惠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7/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考研信息汇总 ★ 
 ★ 考研历年真题 ★ 
 ★ 考研经验技巧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