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2 0 1 6年2月27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六)

时间:2017-11-13 07:42: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析:题干引用的话说明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 7.【答案】C.解析:题干意在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1 8.【答案】B.解析: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1 9.【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在教

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0.【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1.【答案】A.解析:“拔苗助长…‘陵节而施”比喻急于求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2.【答案】D.解析: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认识性活动。

    23.【答案】B.解析:演示法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

    24.【答案】A.解析:教学原则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5.【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26.【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

容和方法。

    27.【答案】A.解析: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课外活动是学生

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28.【答案】C.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消退法等。代币法是一种象征的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学生表

现良好时,老师用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29.【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各科都实行了改革试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30.【答案】D.解析:将“飞机——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视觉联想。

    3 1.【答案】B.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

会增加。

    32.【答案】C.解析: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3.【答案】C.解析:小学课程设计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

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

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4.【答案】A.解析:教师具有示范者角色,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35.【答案】C。解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6.【答案】A.解析: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高度科学性和高度思想性的统一。小学课程的

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37.【答案】D.解析: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

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

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

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38.【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

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中间内容容易遗忘是因为受前后两端的双重影

响。在背诵一篇短文时,_般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影

响的结果。

    39.【答案】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

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

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40.【答案】Bc解析:他律阶段的孩子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小.

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处于权威(他律)阶段。

    41.【答案】C.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取决于要花多少时间。

    42.【答案】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李华同

学为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而努力学习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动机。

    43.【答案】A.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小晶同学

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后,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属于高原现象。

    44.【答案】C.解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

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只是知识记忆性的

练习。

    45.【答案】A.解析: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教学和学习,其中坐在教室前面

几排以及中间几列的学生是最积极的学习者。

    46.【答案】B.解析: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

的过程..把“苹果’’‘‘梨子’’等概念归属于已经掌握的“水果”这一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47.【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

物所发生的注意。对于突然闯入的家长,听课的学生将视线转向他,属于无意注意。

    48.【答案】A.解析: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背诗属于言语信息

    49.【答案】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

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

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50.【答案】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5 1.【答案】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

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

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

都开口说话”是对陶冶教育的运用。

    52.【答案】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题干中提到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

发现教学的第一步。

    53.【答案】A.解析:后进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尊心比较强,学习积极性又不高,所以转化后进生首先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54.【答案】C.解析: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55.缺

    56.【答案】D.解析..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

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A,B ,C三项均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57.【答案】C.解析:触类旁通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迁移。

    5 8.【答案】C.解析: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

长时记忆的。

    59.【答案】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与倒摄

抑制正是指先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干扰。

  60.缺

  6 1.【答案】D.解析: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

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如果问题行为不是特别严重,教师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幽默化解,缓和

课堂气氛。徐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同学也跟着起哄,需要教师幽默化解。

    62.【答案】A.解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63.【答案】B.解析: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表格。利用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属于组

织策略。

    64.【答案】C.解析: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一种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的教学,目

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难以达到效

果的。

    65.【答案】D。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

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6.【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叭‘排除对学习者自

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67.【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

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

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9/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教师招聘考试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 教师招聘考试 ★ 
 ★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 
 ★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