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10-11 12:57:14
1 2.【答案】A。解析: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孔融真是傻瓜’’的观点进行讨论,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
为主体,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1 3.【答案】A。解析:终身教育是涵盖人的一生各个年龄阶段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成人教育阶段是终身
教育的一个阶段。
1 4.【答案】B。解析: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c教育目的是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 5.【答案】A。解析:自我促成的纪律也就是自律。学生把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或者任务促成的
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地遵守,并把维护纪律作为自己的职责。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
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成熟水平向前迈进的标志。
1 6.【答案】B 。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
法,其优点就在于能够集思广益。题干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教学使用讨论法效果好。
1.7.【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表现力能够排除来自士寄观的各种r
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的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题干中学生拒绝其他同学打网络游戏的邀请'抵抗外界诱惑'
是道德意志坚定的表现。
1 8.【答案】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强调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非教学中知识的传授。
19.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指老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目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彤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
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题目中罗老师利用了模像直观的方式,通过
视频让学生获得了钱塘江大潮的生动表象,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0.【答案】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 1.【答案】C。解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2.【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
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学生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2)引
导性,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教学过程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
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3.【答案】A。解析:该老师收受家长的礼物,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是利用职权谋私,违反了廉洁从教的
教师道德规范。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卡连柯对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既要
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25.【答案】D。解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6.【答案】C。解析: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并提出在进行绅士教育过程中,应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道德教
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养成遵守道德纪律的习惯。
27.【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
动机。甲同学打碎了两只玻璃杯,甲同学错误严重。
28.【答案】A。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实际锻炼法。
29.【答案】C。解析: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包括专业知
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
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上述都属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故本题选C。
30.【答案】C。解析:人力资本理论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传播科学技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提
高人的能力等,能够改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 1.【答案】D。解析: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
教育;(2)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3)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 D选项体现了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32.【答案】D。解析: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在明朝进入鼎盛时期,1 905年废止。
33.【答案】D。解析: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是学校的教学活动。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教育者
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推动受教育者发展的动力。
34.【答案】C。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是班集体建设的关键因素。
35.【答案】B。解析: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1 7世纪,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
立了世界第一所师范训练学校。
36.【答案】B。解析: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1)教育国家化;(2)初等教育义务化;(3)教育的世俗化;(4)教
育的法制化。实施义务教育是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37.【答案】A。解析: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
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外的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文学艺术
活动、文媒体育活动、劳动技术活动等。家庭作业不属于课外活动。
38.【答案】C。解析: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老师把学生拒之门外,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39.【否菜】B。解析:学校德育工作重心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上,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环境方面。
40.【答案】C。解析: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4 1.【答案】D。解析:题干中意思是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
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说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42.【答案】B。解析: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常体现在
学校,、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
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弋校风、校纪、学风、班风)。
43.【答案】D。解析: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
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44.【答案】B。解析: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教育现象即是教育问题。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
育活动。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应。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
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45.【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我国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这一时期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学在
官府”和“政教合一”,教育与国家政治事务密不可分。
46.【答案】C。解析: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
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梁漱溟提出了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主张乡村平
民教育,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黄炎培提出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
47.【答案】A。解析: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权威性、感染性、融合性、针对性、终身性的特点。“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教师”说的是家庭教育的先导性。
48.【答案】A。解析: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反映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49.【答案】D。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
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0.【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
教育的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应
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5 1.【,答案】A。解析: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c
52.【答案】C。解析: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
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
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
53.【答案】D。解析: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不自觉地通过眼
神、手势或话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获得进步。 D选项中老师的期望通过言语传递给学生'学生
进步很快,属于罗森塔尔效应。
54.【答案】C。解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无私的高尚精神,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
表”,体现了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5 5.【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 995年3月1 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