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10-11 06:57:46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答案】D。解析: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答案】B。解析:1 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答案】A。解析:罗杰斯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
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
者”。从教育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壶与杯”的教育理论。教师(壶)拥有理智的、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杯)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人其中。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中
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
所在。
5.【答案】B。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
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6-【答案】C。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不可逆,不守恒;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获得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思维的可逆性。
7.【答案】D。解析: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
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
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8.【答案】A。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是由独立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于中在“智慧
小组”帮助下,其他小组能完成,说明其他组处于最近发展区。
9.【答案】B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处于少年期,少年期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1 0.【答案】A。解析: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对于感觉通道的偏爱有区别,主要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
型。视觉型学习者擅长通过自己阅读来学习,他们习惯于从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喜欢通过自己看书和记笔记来
学习,而不适合于听取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听觉型则对听觉刺激敏感,在学习时甚至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在学
习语言时,他们喜欢的方式是多听多说,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者句型结构。动觉型则以动手、动口方式进
行学习时的效果最好,他们喜欢接触和操作事物,对于能够动手参与的活动兴趣浓厚。
1 1.【答案】C。解析: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气质也称脾气秉性,指个体神经活动类型的强
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性格是指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
征’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题干中表述的是个体情绪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属于性格特点。
1 2.【答案】D。解析: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对自身和目前状况的有效感知,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
1 3.【答案】A 。解析: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是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是教师职
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1 4.【答案】C 。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
断。题干表述的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1 5.【答案】D。解析: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训练技术主要有:自我认知指导技术、角色改变技术、教学策略提
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
1 6.【答案】C。解析:AB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学习;D每天跑步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也不能称为学习。C选
项由怕到不怕,是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属于学习。
1 7.【答案】B。解析: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1 8.【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为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引申为当生理需要
得到满足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体现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1 9.【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表述属于运用记忆术的方法,属于精加工策略。
20.【答案】A。解析:两种活动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即共同要素,可以引起迁移。
2 1.【答案】D。解析:所谓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
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的有价值的操作。启发式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不必逐一尝试。
22.【答案】A。解析: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
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
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23.【答案】D。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24.【答案】B。解析:头脑风暴法,是由奥斯本于1 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
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
25.【答案】C。解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个体行为中,道德行为的原
动力来自于超我的支配。
26.【答案】D。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
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抵抗诱惑的能力属于道德意志。
27.【答案】B。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
层次发展,题干中的描述属于习俗水平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 , [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28.【答案】C。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心理结构有时候并非一致,会存在冲突矛盾的
情况。
29.【答案】A。解析: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即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
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
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30.【答案】D。解析:移情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更能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用于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各种
人际沟通。
3 1.【答案】A。解析: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
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3 2.【答案】C。解析:处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友谊以及伙伴团体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更重要,他
们不再取悦老师而是取悦伙伴,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检验和否定权威,这一阶段的管理关键是如何建设性地处理
这些混乱,如何激励那些不再关心教师观点的学生以及对社会生活更感兴趣的学生。
3 3.【答案】B。解析: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
34.【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恩梅、伊伏特逊等人研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业学习时间取决于学生
对功课的注意和兴趣。他们提出了学生学业学习时间最大化的一些策略,如增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
畅性、管理过渡、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等。
35.【答案】A 。解析: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有两种,一是获得老师和同伴的注意,二是逃避不愉快的
状态或活动。
36.【答案】D。解析:教师通过目光、手势与学生进行的沟通属于非语言沟通。
37.【答案】D。解析: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德育工作的好坏,是以德育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的,因此德育目 [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标具有评价功能。
3 8.【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言行不一的原因有
很多,可能是认知偏差,可能是行为不当,也可能意志力不足,因此要视情况而定。
39.【答案】A。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
馆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属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40.【答案】B。解析:安全教育是指维护生命安全的措施及防范意外事故的教育,亦可涵盖因心理缺乏安全
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指导。
4 1.【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
动的教育活动过程c
42.【答案】C。解析: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都是教育者,包括教师、
家长、亲友和其他社会成员。
43.【答案】D。解析:学生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所以要求老师总是要反复强调,长期进行
德育。因为品德的发展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4.【答案】B。解析:在对学生组织德育活动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设置德育目标。
45.【答案】A 。解析:邀请家长、干警一道参加,体现了要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也就是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原则。
46.【答案】A。解析: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方
式的总和。德育途径指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
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