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10-10 19:17:31
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50.【答案】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51.【答案】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
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
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
都开口说话”是对陶冶教育的运用。
52.【答案】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题干中提到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
发现教学的第一步。
53.【答案】A.解析:后进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尊心比较强,学习积极性又不高,所以转化后进生首先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54.【答案】C.解析: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55.缺
56.【答案】D.解析..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
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A,B,C三项均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57.【答案】C.解析:触类旁通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迁移。
58.【答案】C.解析: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
长时记忆的。
59.【答案】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与倒摄
抑制正是指先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干扰。
60.缺
61.【答案】D.解析: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
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如果问题行为不是特别严重,教师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幽默化解,缓和
课堂气氛。徐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同学也跟着起哄,需要教师幽默化解。
62.【答案】A.解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63.【答案】B.解析: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表格。利用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属于组
织策略。
64.【答案】C.解析: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一种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的教学,目
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难以达到效
果的。
65.【答案】D。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
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6.【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叭‘排除对学习者自
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67.【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
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
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68.【答案】B.解析:就一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
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69.【答案】C.解析: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
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哺乳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
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一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70.【答案】B.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是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71.【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对其实施的过程不一定要遵守知、情、
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72.【答案】C.解析:“教学相长”的观点最早出现于《学记》,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
高,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73.【答案】C.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
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的核心是复习。题干中教师讲解新词
“笑迎”先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生字“跃…‘昂”,体现的是巩固性教学原则。
74.【答案】B.解析:“不陵节而施”指的是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
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75.【答案】A.解析: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76.【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
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j体现了不平衡性。
77.【答案】D.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
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重
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认知事物,掌握规律,培养能力,是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
原则。
78.【答案】B.解析: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
色等个别属性。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79.【答案】C.解析: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80.【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
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
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81.【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
深层加工策略。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82.【答案】A.解析: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稳定,具有持久性。
83.【答案】C.解析:一般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
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比如:“1+1=?"即是有结构的问题,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84.【答案】D.解析:在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老师关注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分配座位,能
够运用个体伺的相互影响来有效控制课堂行为,同时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85.【答案】B.解析:意识从本质上看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能动性是意识最基本的特征。
86.【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
年龄特征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因材施教
原则。
87.【答案】D.解析:在学习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其次要抓好课外活动。
88.【答案】C.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评价。
89.【答案】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90.【答案】A.解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说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是盲动的。
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91.【答案】D.解析:(1)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所涉及的美包括艺术
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生活美.(2)美育的任务包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塑造
完美人格.(3)美育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4)美育可以在学校教育、教
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
92.【答案】C.解析:无论是教师的能力、学识还是教学方法,影响到的只能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
素质上'而教师的态度则更多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
高起关键作用。
93.【答案】C.解析:实质教育论更重视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而形式教育论则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式教
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近代教育史上两种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的理论。
94.【答案】B.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
为光环效应。因外表魅力而肯定其他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属于晕轮效应。
95.【答案】D.解析: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题
干中的“小博士”工程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属于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
96.【答案】C.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身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使遗传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
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97.【答案】A.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
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98.【答案】B.解析: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心理起源说。
99.【答案】B.解析:《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定:小学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总量不超过6
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
100.【答案】D.解析: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一般说来,小学生还没有形成非常确定的信念,更没有形成世界观,他们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和理想等。
二、多项选择题
101.【答案】ABDE.解析:遇到挫折后表现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包括攻击、焦虑、退行、冷漠和固着。
102.【答案】ABC.解析: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过程。
103.【答案】ABD.解析: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
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
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班级授课制缺乏实践性,这是它的弊端之一。
104.【答案】ABD.解析:《学记》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里面包括的教育思想有: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
105.【答案】ABCD.解析:特殊儿童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天赋优异的儿童;一类是身心障碍的儿童。特殊儿
童包括资质优异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盲聋哑儿童、情绪困扰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
106.【答案】BCD.解析:智力差异不仅仅指的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还包括智力表现早晚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