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2010年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题库版----选择题必练卷一(一)

时间:2010-07-30 12:59: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91考试网 91exam.org 倾情奉献

教育学综合 选择判断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 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 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D.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13.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B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

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1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7.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8.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

A.教学和教育B.升学和就业     C.教学和科研D.生活和生产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22.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6              B5                C8             D9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4.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25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6.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答案:A

27.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28.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6/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教师招聘考试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 教师招聘考试 ★ 
 ★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 
 ★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