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时间:2017-08-08 16:03: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 “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来的,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可以说是所有儒士的共同想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答案:A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是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也可用排除法解决。还可以考查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不少宋代学者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这说明程朱理学
A.“发明本心”以求理影响了审美和意识形态
B.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使艺术形式追求平淡
C.强调伦理纲常某种程度束缚人们的思想
D.理学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对艺术影响深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 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西汉确立,它的实质是外儒内法,对此最确切的理解是
[? ]
A、一半儒家一半法家
B、儒法融合
C、形儒家实法家
D、法家为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 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许多重大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材料二: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而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 材料三: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生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1)材料一中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试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大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共同点:都立足于关注百姓的生存。根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影响:吸引农民参加到革命中来,使国民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新的阶级分化。个体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措施: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逐渐走上集体化道路。
(4)意义: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了贫富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A.周王朝统治区域                   B.秦朝时期的中国一
C.约今整个中国区域                 D.东西方世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诸子中的“天下”指的是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