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08-08 16:03: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徒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2分)试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4分)
(3)综观上述三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使国君接受和实践儒家思想。(4分)
(2)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2分)
历史条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精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对儒家思想应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主要要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如材料“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体现了其观点。对于第二小问,也应结合材料回答,如材料“……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宗羲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注释“《明夷待访录》”,这是黄宗羲的著作,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总结其主张。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体现了其观点。对于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分析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分析时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B.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
C.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提倡“仁”和“礼”,发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史相违背的,当时只有法家思想才能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同时代的西方的柏拉图也是一样,其提倡的思想与当时的变动社会不相适应,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B,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哪一思想?
[? ]
A .“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三纲五常”?
D .“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12分)


参考答案:
①含义:西方的“霸道”文化是指重视物质文明,用武力和强权推进文明发展的文化;东方的“王道”文化则重视道德精神力量,强调用仁义道德教化来推进文明发展。(4分)
②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开放、扩张的本质特征,以及科技进步使西方形成了“霸道”文化;中国自然经济封闭、落后、保守,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中国形成“王道”文化。(4分)
③不向文化的影响:西方“霸道”文化推动西方用武力和强权征服世界,促进西方快速发展;“霸道”文化不利于构建和平和谐的国际关系;东方的“王道”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构建,但导致近代中国保守落后,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缓慢,进一步拉大了与两方的差距。(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评价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对两种文化进行必要的解释,依据材料“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可知西方的“霸道”文化侧重于物质文明,采用武力与强权的手段;由“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可知东方的“王道”文化侧重于思想道德,强调用仁义道德教化来推进文明发展;其次结合中西方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西方追逐利润的本质,东方自然经济的封闭、落后、保守等;最后对两种文化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