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13:41:05
1、判断题 明治维新前,在日本属于“士”阶层的包括
①将军?②大名?③武士?④农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治维新前,日本当时分四个阶级,士为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和武士(天皇在其上不属于任何阶级,政治权利被将军夺走了),被统治阶级是农、工、商三个阶级。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关于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注意其实行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其构成:统治阶级(天皇 + 士即:将军、大名、武士)和被统治阶级(农、工、商、贱民)。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分)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2分)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2分)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2分)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2分)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分)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3分)
本题解析:第(1)问是回答基本史实的能力,第(2)(3)问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归纳比较与概括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英、法与俄、日资本主义经济发发展程度和他们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方式的差异切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是如何模仿那些感兴趣的“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的?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 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局限性: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3) “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所以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4)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者拥有实权;注意改革策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尊攘派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日本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尊攘派寄希望于幕府进行改革
C.幕府统治者支持“尊王攘夷”运动
D.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参考答案:(1)“奇兵队”。?原因: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使日本民族危机加剧;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许多具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要求改革现状。
(2)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想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单靠盲目“攘夷”是不行的,必须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的腐朽统治。就这样,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3)刺杀井伊直弼事件或“樱田门事件”。尊攘派得到一些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日本其他社会阶层也纷纷响应。
(4)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当时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然而凡是反对现存秩序,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理论,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因为他们除“尊崇皇室”和“击攘夷狄”的大义之论外,找不出其他更合理的反抗根据,这就是中下级武士“尊王攘夷”口号的局限性所在。换言之,它成为反对幕藩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政纲,也是由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