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5 23:00:30
1、判断题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官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城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2、判断题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判断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判断题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5、选择题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务农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