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九)

时间:2017-02-07 22:09: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于丹论语心得》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6分)
材料二
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材料三中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6分)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教学
内容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相对于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什么特点?(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18分)(1)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或重建知识分子的道德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方面,材料中的“名儒巨公,皆由此出”指的就是要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另一方面,材料中的“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指的就是要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指的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既要学习人文科学,同时也要学习自然科学。重视学习人文科学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而学习自然科学则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所以,中国近代教育有变化体现出特点就是指传统与现代并存、但仍然以传统为主
(2)古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皇帝的奴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加强封建统治者的力量。近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实用人才,例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人才等等。而现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教育
考点:近代中国教育?晚清教育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和特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其中“萌新”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③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④西方科技著作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上的“萌新”是指与以前不同的之处,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特点,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意识领域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②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③项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仍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并没有创新,因此②③不符合题意。不过,这时开启的”西学东渐“之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工商皆本的思潮,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等级观念逐渐的淡化。这种思想变化在文学上也有较多的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属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观点是(    )
A.“不尚贤,使民不争”
B.“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C.“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大意是不崇尚名利,使百姓不为争名夺利而不和;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大意是认为心是万物本源,理在心中;D项是荀子的思想,大意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B项是王夫之的思想,大意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