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20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1-06-24 06:34: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帕帕迪是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年)30岁,孝敬父母,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但是他不识字。按照当时雅典的体制,帕帕迪有资格
①参加公民大会并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成为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 ③成为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④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辩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公民享有的权利。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②唐朝设置节度使,但是节度使权力很大,后来酿成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排除后选B。
考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趋势(1)演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分割王国;同时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国家行政决策机构,两者都体现了对王权的制约。(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明朝内阁”、“英国内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本题考查中国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可知,两国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明朝内阁服务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属于专制政治制度范畴;英国内阁服务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民主政治制度范畴。题干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制;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这一制度的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强化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叙述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相关史实。他废除丞相制度是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度膨胀威胁到了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所以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
A.先代贵族
B.王族
C.平民
D.功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故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平民。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