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05:02:05
1、判断题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叙述了各阶段农村干部的特性,其中包括了各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B项说法最全面,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 1952 | 1955 | 1958 | 1960 | 1963 | 1966 | 1968 | 1970 | 1972 | 1974 | 1976 |
产值 | 173 | 239 | 320 | 431 | 682 | 1026 | 1438 | 1969 | 2942 | 454 | 55544 |
参考答案:
①教育: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经济: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
②教育发展为依靠本国力量搞科研打下基础。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提供材料,旨在考查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问题的社会功能。考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照抄原材料,而不能概括;材料归属不清,答案混乱;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三者关系认识不清,不能从根本上表达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生产力,教育科技的发展椎动了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性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来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
——摘自《尼克公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指的是什么?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2)国际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毛泽东所指:“一边倒”,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
(3)分歧是: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但有着共同国家利益的国家。
二者无本质分歧,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4)基本外交原则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
本题解析:本题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中心,考查了外交政策的变化。第一问从“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的话中,我们可以判断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意义的来说,应该从百年历史中体会。第二问从毛泽东的话中不难判断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国际格局的特点;一边倒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第三问杜鲁门与尼克松外交政策的分歧,但并无根本分歧,因为他们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第四问中中美双方都能接受的外交原则应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
A.“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
B.民本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答题范畴是“处理国际关系”时,再分析各个选项,B项民本思想和D项都是阐述的治理人民的根本思想,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关系,这两项和题干主旨都没有关系, C项是教育思想,和题干主旨也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处理国家关系时首先要坚持平等、和平,这和A项是相契合的,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和题干密切结合,选择符合“处理国际关系”这一方向的选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十七世纪中叶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四亿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没有发生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的战乱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C.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D.领土大规模扩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于地理大发现,从十六世纪起由美洲就大量输入马铃薯、番薯、玉米、花生来中国,故造成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