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2、判断题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3、判断题 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天皇在巡视地方、视察学校的过程中,天皇的侍讲、官廷官僚元田永孚于18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大旨》的文章,公开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元田永孚根据天皇之命,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国,小学学习。1886年,日本内阁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4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令,进一步改革了教育制度。概括这些法令的内容,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培养为天皇制国家效力的思想。 材料三 观察下图(京师大学堂)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都采取了怎样的除旧布新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材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