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而非采邑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关系;B三长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即已实行;C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推行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D项《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北段边界,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应为庆历新政,故排除;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强调积极开源,反对消极节流,故排除C项;B项中“剥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独立……皆编制定式”即可选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安石募役法的内容在于,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以雇人服役。此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主要是表现出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天皇在巡视地方、视察学校的过程中,天皇的侍讲、官廷官僚元田永孚于18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大旨》的文章,公开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元田永孚根据天皇之命,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国,小学学习。1886年,日本内阁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4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令,进一步改革了教育制度。概括这些法令的内容,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培养为天皇制国家效力的思想。 材料三 观察下图(京师大学堂)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都采取了怎样的除旧布新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材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改革措施: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不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2)特点:灌输封建伦理思想;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为天皇制国家服务。评价:一方面,日本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另一方面,封建忠君教育也毒化了日本人民的思想,并为日本的侵略服务,使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措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意义: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技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4)启示:教育方面的改革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要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反对封建毒瘤;教育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培养专门人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和考试内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