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王安石变法》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1-22 00:02: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腐朽势力
D.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 都符合题意,而B 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3分)
材料四?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分)
(5)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2分)


参考答案:
(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出现“三冗”现象。(2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分)
(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3)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3分)
(4)从根本上讲,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2分)
(5)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强烈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 ]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3分)
(5)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2分)


参考答案:(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6分)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4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分)
(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3分)
(5)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