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时间:2019-07-03 03:18: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
孔子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B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书籍
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C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得到了弘扬
D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项表述错误,孔子的主张,但此时的儒学还未确立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代。B项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在宋代,即宋代理学;C项表述,夸大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符合事实,客观,结论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4分)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2分)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2分)
(2)“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2分)
(3)关于万物本原“理”的得到方法不同,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4分)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归纳出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二者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一方面,“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反映的就是“天理”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等,可知,主要考查的是心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称为“新理学”,从其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其最大不同,在于得到理的方法,即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称为“新理学”,从其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因此,“理学”与“心学”二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和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经世致用”,这种现象               (   )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
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该有所用,而不能空谈义理。这是对宋明理学以来空谈心性之弊端的一种反思。故选C。A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而不是弱化;B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刚产生还很微弱,尚未形成一种思想潮流。D项错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是在19世纪后期。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兼相爱.交相利”、‘明主峭其法而严刑,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②③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明主峭其法而严刑,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法家思想,重视刑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思想。因此答案为B
考点: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诸子百家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有关各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长安的太学。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