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7-03 03:18: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13分)
资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4分)
资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 (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2分)
资料三    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资料四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 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该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
(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及材料一关键信息“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本问考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关于“仁”,提出“仁者爱人”;B.关于“礼”,提出“克己复礼”;C.关于“德治”,提出“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等。
(2)根据题干及材料二关键信息“康有为”、“宣传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等,本问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主张的特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得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借助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合理性,让变法“合情、合理、合法性”,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西方进化论),即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1916年北京某大学”、“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等,本问实际上考查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新文化运动,不难知道,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民主”、“科学”两大旗帜作为口号,核心内容,即积极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
(4)根据题干及材料四关键信息“东亚现代化进程”、“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等,本问实际上考查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相关认识——对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难直接概括、归纳得出题干材料观点,即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一观点表述客观,正确。在实现国家近代化进程中,可以吸收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但也不能够照搬,要结合本国国情变通吸收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及吸收、利用的过程要符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制度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阶段)·资产阶级维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参考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      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考点:中外对人性的认识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A、B、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对于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  )
A.这段话反应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政治理念
B.这段话反应的是儒家仁德立国思想
C.有反对改革的消极倾向
D.有反对扰民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