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3:18:03
1、综合题 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13分)
资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4分)
资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 (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2分)
资料三 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资料四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 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该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
(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及材料一关键信息“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本问考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关于“仁”,提出“仁者爱人”;B.关于“礼”,提出“克己复礼”;C.关于“德治”,提出“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等。
(2)根据题干及材料二关键信息“康有为”、“宣传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等,本问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主张的特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得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借助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合理性,让变法“合情、合理、合法性”,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西方进化论),即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1916年北京某大学”、“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等,本问实际上考查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新文化运动,不难知道,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民主”、“科学”两大旗帜作为口号,核心内容,即积极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
(4)根据题干及材料四关键信息“东亚现代化进程”、“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等,本问实际上考查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相关认识——对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难直接概括、归纳得出题干材料观点,即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一观点表述客观,正确。在实现国家近代化进程中,可以吸收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但也不能够照搬,要结合本国国情变通吸收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及吸收、利用的过程要符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制度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阶段)·资产阶级维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参考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 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考点:中外对人性的认识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A、B、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对于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 )
A.这段话反应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政治理念
B.这段话反应的是儒家仁德立国思想
C.有反对改革的消极倾向
D.有反对扰民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