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7-03 02:28: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19年,在一个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819年”,结合所学,这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B不对,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C不对,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作用不如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是指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
点评: 本题可用时空法。历史的基本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W和H是这几个要素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五个W即“when(时间)、where(在哪儿)、who(谁)、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其中,时间和空间(地点)是最基本要素。特别是时间,可以解答绝大多数的选择题。时间的表述方法有三种:年月日、世纪年代、人物事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韩非子认为:“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厅,而政不免于乱。”下面主张不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B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表述具有片面性,D表述错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而不是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C说法最全面,为最佳答案。
点评:史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 究及诠释。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6分)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6分)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8分)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参考答案:
(1)出发点:推崇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4分)
思想基础:儒家思想。(2分)
(2)表现: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6分)
(3)主张: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4分)
背景: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维新派思考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4分)
(4)贾人俊的话过于片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分)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都从学习西学入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分)
贾氏妻子的观点正确。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必须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2分)如近代中国推行宪政制度,最终未能真正完成政治民主化的任务。(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石介指出:“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崇儒家的“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
(2)材料二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有: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在国人眼中,文明主要体现在: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西方兴民权而强盛;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结合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其时代背景。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贾人俊认为“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主张全盘西化;贾氏的妻子认为“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主张学习外国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考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分别评述贾氏夫妇的观点。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说还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实质是?
A.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
B.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C.提出了改造社会发展生产的任务
D.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实际上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的理论根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