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7-03 02:28: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19年,在一个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2、判断题  韩非子认为:“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厅,而政不免于乱。”下面主张不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B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判断题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4、判断题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6分)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6分)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8分)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5、判断题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说还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实质是?
A.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
B.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C.提出了改造社会发展生产的任务
D.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