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7-03 01:09: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下列有关避讳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
②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③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
④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判断题  下表内容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图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3、判断题  (26分)
材料一?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5、判断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A.雅尔塔体系
B.美苏对峙
C.欧洲国家的联合
D.多极化趋势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