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7-03 01:09: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所以,选D。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台湾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同属炎黄子孙。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的进展,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地深入,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表率。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观看日本书法作品《乐志论屏风》时,参观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以下说法中,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甲:这幅书法作品应该是日本最早的。
乙:从书法笔墨来看,日本书法深受中国
文化影响。
丙:据我所知,日本书法是独自发展起来
的。
丁:这是19世纪的作品,我想日本书法应
是明末遗民传过去的。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古代开始,日本文化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乐志论屏风》书法笔墨,可以看出日本书法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甲的“最早”、丙的“独自”,丁的“19世纪”,都不能从图片材料中反映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当时国内对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告各友邦书》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2)概括说明《国民党一大宣言》比《告各友邦书》在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外国特权上有哪些进步?(6分)


参考答案:
(1)可从赞同或反对两者中任选一观点作答,只表明看法不说明理由不得分。其它观点言之有理,自圆箕说,酌情给分。
看法一:赞同,从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面临严峻形势、《告各友邦书》有利于争取列强对新生政权的承认与支持两方面分析。
看法二:反对,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牺牲本国利益为前提换取列强支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等方面分析。(4分)
(2)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外交、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6分)


本题解析:(1)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选择赞同和反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择赞同,可从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面临严峻形势、《告各友邦书》有利于争取列强对新生政权的承认与支持两方面来分析;如果选择反对,可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牺牲本国利益为前提换取列强支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等方面来分析。
(2)进步性从《国民党一大宣言》与《告各友邦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一大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平等外交,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最能体现“文化治国百代之业”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唐太宗虚心纳涑
D.明太祖大兴文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文化治国百代之业”说明重视了“文化治国”的作用,用文化来进行教化,而且对后世影响巨大,故应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如图所示的家庭纺织业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自身的落后保守
B.国内市场需求的萎缩
C.外来商品的冲击
D.官办企业的压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因而,家庭纺织业逐渐走向衰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