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8 11:51: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如果你是一位元代的学者,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源,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你会肯定何人的学说?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元代学者”这一信息。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其体现的是心学的思想,排除AB,但王阳明生活于明代,排除D。只能选C。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言论二:子路问政
子曰:义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措)手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计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现代学者将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你认为理学与心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正名。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主张4分,董仲舒主张4分,共8分)
(2)影响:?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气节;④扼杀人的自然需求。(每点3分,共7分)。 区别:理学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理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2分)
(3)春秋:创立; 战国,成为大宗; 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 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 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每点2分,共8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根据材料一中的“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可以得出有关“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等主张;根据“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正名”。董仲舒:根据材料二中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可以得出其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根据材料三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可以得出其影响是塑造中华民族气节;扼杀人的自然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考虑理学形成后,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其实质是为统治者服务。 区别:主要从两者求理的途径和方式,即理学是“格物致知”,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心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3)题目要求“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给提供了春秋、西汉和宋明三个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其演变过程为:春秋,创立;战国,成为大宗;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的当然就是典型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另外,天人感应思想和其它的三个选项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甲: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
乙: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丙: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521年,明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照死,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