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1:25:41
1、判断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造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洋务运动的失败?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民族危机的加剧?④辛亥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19 世纪中到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期间;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时间:19 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到20 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时间:1915 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本题中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原因有: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剧等。本题选A 项,第④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排除。
点评: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封建王朝,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C.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
D.导致了1000多年科举制的废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式学堂的创办与科举制的废除并无必然联系,新式学堂是教育体制的变革,而科举制的废除则是因为其不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进行的选官制度的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 年的“百日雏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认为国家落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混合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
(2 )维新派自身局限;顽固派势力强大。
(3 )原因: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民众愚昧;奴隶性,不自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