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9-06-26 11:25: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4分,任二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
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学发生冲突,但是宋明理学也吸收佛教思想而使得儒学有了新发展;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是欧洲自然科学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一次相互的启蒙”可以得出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梁启超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政治上)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等就角度回答。
(4)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回答,即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再展开论述,如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2分)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参考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3)陈独秀。民主和科学。?(2分)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代表了洋务派的主张即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巩固统治。(2)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观点: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3)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只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才能救中国。(4)总结三则材料的内容不难发现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点评: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以来,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随之消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维新思想于19C末占主流,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民主共和在辛亥革命后占主流(20C初);民主科学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占主流,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试分析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政”和“预备立宪”是在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方兴未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已经兴起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
(2)从主观目的上来看具有反动性: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3)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4)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5)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它直接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阶级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6)从根本影响上看,派遣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主义潮流中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