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2:06:05
1、判断题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材料:在中印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经历过3次高潮: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期,两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患难之交;上世纪50年代,以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的友好合作。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国情。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再掀中印关系发展新高潮。
(1)写出古代中印两国交往开始的时间和途径。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唐朝时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3)中国辛亥革命和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有何共同的新特点?
(4)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有何相同的国际影响?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又有何不同?
(5)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印度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西汉与陆上丝绸之路。佛教。以佛教为纽带,中国与天竺文化交流加强。中国高僧玄奘和义净。
(2)主要不同:领导阶级(农民阶级与封建王公)、斗争对象(清朝封建统治与英国殖民统治)、起义主力(农民阶级与土兵)。主要相同点:发生的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性质(都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反殖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3)共同的新特点: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斗争纲领;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属于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4)相同的国际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不同:在中国,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本国反动政府;在印度,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殖民当局“和平”移交政权。
(5)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技成就突出。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中国主要原因: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高科技。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围绕“中印关系”为主题的时政热点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比较的角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该观点反映出
A.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
B.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C.外部环境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作用
D.中央集权体制和国有化政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的是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强调经济的全球化对东欧和苏联的影响,故A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外部环境是外因,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影响,但不能说起到了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察对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理解。新儒学符合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天之变,日月薄食(蚀)。四十二月日一食(蚀)。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蚀)在常数,不在政治,年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材料反映了(?)
A.老子批评周分封制
B.苟子批判庄子主观唯心主义
C.王充批判“天人感应”
D.范缜批判佛教的灵魂不灭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
A.“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B.“(亡于)六王(六国)之后(代)也”
C.“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制度)”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暴政,而不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