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4:23:07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文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正是人类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的同时,又孕育着大一统文化的到来。王国维在《近几年之学术界》一书中说“自周之衰……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近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光焰。”
材料三?董仲舒的思想,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汉朝初期,儒学成了正统,而其他九家则成了“孤魂野鬼”。
材料四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的思想局面的原因。(6分)
(2)结合西方思想文化史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 (4分)
(3)董仲舒的哪 些主张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你认为汉初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4)新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百家争鸣政策的?(4分)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2、判断题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9分)?
3、判断题 宋代理学家的著作中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的是(?)
A.《五经正义》
B.《春秋繁露》
C.《四书章句集注》
D.《二程遗书》
4、判断题 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B.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5、判断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认为:“拥有近四千年文献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目前已知的有直接“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