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29:59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春秋大一统者、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得出材料3提出的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学生要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和所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和贡献是
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②提出“理气论”
③提出“正君心” ④提出“致良知”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致良知”学说是明代王阳明的理论主张,④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②③三项均是南宋朱熹的主张和贡献,答案选A。
考点: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点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高考中多以朱熹的言论作为考查的重点对象,如下题所示: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C )
A. 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8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2分)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4分)及其依据。(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2分)
参考答案:(1)目的: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2分)
角度:俭以治国、俭以持家、俭以修身。(6分)
(2)观点:个人与家庭提倡节俭;国家应该尚奢(4分)
依据:尚奢可繁荣地方经济;尚奢消费可扩大就业;尚奢可增加他人收入(任意回答两点即可)(4分)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该题考察古代到近代消费观的变化,与今天的提倡节俭相呼应。材料一看出儒家尚俭的目的是维护“礼”,既维护等级秩序,“俭节则昌,淫浃则亡,”“侈泰则家贫”,“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从治国、治家及修身的角度论述了尚俭的重要性;
第(2)问考察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主要从家和国家阐述俭的态度,“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 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可知个人与家庭应提倡节俭,而国家“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即应该尚奢。其依据材料可概括为扩大就业、增加他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等,此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指的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家,当然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儒家的思想和学说,而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一个综合型概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