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29:59
1、选择题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2、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3、选择题 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
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4、选择题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选择题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境遇也起伏不定。下列言论摘自不同时期思想家之著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②“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④“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