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时间:2019-05-22 07:1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依据所学,表格体现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应是格物致知。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
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明君,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不难判断得出,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ACD。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本题解析:(1)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就要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也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
(2)材料二内容主要是董仲舒的言论。结合教材,我们发现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新儒学。强调统一与和平。阐述董仲舒的思想的影响主要从成就上和对后世的影响上。更加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也要谈一谈。
(3)材料三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具有多元性。而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考虑。
(4)本题主要考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述能力。对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认识需要根据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不能单单根据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论断,必须要通过对比等方式找到共同点,总结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古代思想家生活在同一性质的社会的是
①孔子   ②老子   ③荀子    ④苏格拉底   ⑤普罗泰戈拉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性质属于奴隶社会;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也生活在奴隶社会时期。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故排除③,选B。
考点:同一时期中西方的思想家。
点评:从近几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在复习时注意同时期中外思想史的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
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
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可以体现上述材料中的“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BD体现的是“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故ABD能体现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只有C与题干中的材料原意无关,而且C的说法错误,因为理学也属于儒学范畴。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