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五)

时间:2019-05-22 07:1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如图,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图一        图二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一“威武不能屈”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和人格修养;图二“人要无为”体现了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因此B符合,其他三项不对,法家主张法治、集权和改革,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考纲
背景
派别、代表、著作
思想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井田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
诸候重士
私学兴起

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②性本善?
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老子
《道德经》
①万物本原是“道” ;不停运动,对立面相依不断转化。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万物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能获精神自由

商鞅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
韩非子
①依法治国(法术势、中央集权)?②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故应改革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和节俭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黄宗羲思想的理解。由“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得知他的思想核心是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从课标的要求看,要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 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2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1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不同: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2分)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3)内容:致良知。(1分)
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任答一点,2分)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2分)
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 材料中文字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 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 “仁” 、 “礼”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材料明显反映的是仁政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刑罚,而秦朝是实行的轻罪重罚。汉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王守仁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王守仁理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黑暗;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可以分析的出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早期的启蒙作用,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的立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东汉,皆有儒者气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可知,由于西汉、东汉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儒家知识分子受到重用。A项表述本身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隋唐的科举制;D项表述不正确,汉代均重用儒者。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学正统思想的确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