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6:15:06
1、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边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备选项的内容A D两项强调的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B项强调人自身关系的和谐符合题意,C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点评:本题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考查,高考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涵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异同比较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精华的继承。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书博会是和“书、学习”有关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合适书博会的,书博会得欢迎远方而来的朋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也是合适书博会的,而其他的两句名言是不适合书博会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名言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韩非子:“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B.墨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C.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D.黄宗羲:“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拥有“知识”的重要性,和孟子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吻合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知识、尊贤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里仁》
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6分)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3分);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3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3分)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3分)
(3)评价: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6分)
本题解析:(1)首先明白材料的意思即: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根据材料二中“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和材料三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点是由材料三中“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评价三位人物积极影响是一定要定位在当时的时代上,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义利观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四人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生在宽松的政治氛围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