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八)

时间:2018-10-14 06:07: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一、有教无类,二、因材施教,三、启发诱导,四、为人师表 .题目中指出“教育公平”是强调人不论贵贱,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符合孔子“有教无类”主张。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本题题目从“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作为切入点,在中国,不分民族,性别,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
A.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列举了君主惩罚的几种越礼行为,说明当时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较统一的文化,所以答案选B;A项表述不恰当,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C项持久性不正确,因为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也不能管制;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的观点前后矛盾              B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三种主张都发展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因此D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仁”被历代儒学家继承和发展,BC     D属于宋明理学的新内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观点,“理”、“格物致知”是朱熹等人的观点,因此可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注意注意儒家的发展演变和不同代表人物的具体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                                 ②性本善    
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君权)                                                      
三纲五常 (道德)
宋明理学
二程
颢颐
①万物本原是天理
②“父子君臣”、“人伦”即天理
③格物致知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①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九渊
心本原,心即理,万物在心中 ②内心反省得理
王阳明
①心外无物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李贽
《焚书》
《藏书》
否定孔、儒权威, 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