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4 06:07:56
1、选择题 主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是 ( )
A.孔子
B.盂子
C.老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一位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哥拉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历史名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准确记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材料中的描述全部符合亚里士多德,所以选D。其他历史名人只部分符合,故A、B、C均不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要准确记忆历史名人的成就,夯实基本功。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 “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主题三 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 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4)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5)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3)成果及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分,任答三点)
(4)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3分)
(5)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4分,答出任意2点给4分)
本题解析:(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与苏格拉底有着共同的思想主张,因为他们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思想家,都为着统治阶级服务,其思想主张也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表明是同一个时间段的历史现象,当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表现出了相同的思想主张:中国“限制君权”;欧洲“君主立宪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相应的时期内有所改变,也就不可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古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中国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的低下,没能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却为欧洲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本小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5)本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要从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评述。如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
点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而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据此B符合题意。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