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四)

时间:2018-10-14 06:07: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加强思想控制,以利于中央集权。故选C。本题中 A、B两项内容与中央控制地方没有关系,D 项是朱熹理学关于获取“理”的做法,与本题无关。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违背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等级秩序,因此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都符合题意。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显然与此无关。
考点:传统制度、伦理
点评:从干扰项的设置分析,组合题有两种基本解法。其一,所有选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这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肯定,因为全部符合,也谈不上排除,我们称之为肯定法。其二,只要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就可采用排除法,亦称筛选法。通过几次筛选,逐渐缩小范围圈,然后选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
A.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 D项是墨家思想,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 )
A.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
B.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
C.高二(12)班法家代表落英
D.高二(6)班墨家代表缤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儒家提倡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有可能前去救灾;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最不可能救灾。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C项和D项结合其主张也很有可能前去救灾。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3分)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任答3点即可)
(2)内容: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3分)
(3)态度:①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②清朝:排斥外来文化。(2分)
影响: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1)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是爱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是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反映是好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反映是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是求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是爱人。
由材料“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共同体意识”等关键信息可知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即是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
(3)从材料可直接概况出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不同是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清朝:排斥外来文化。产生的影响是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