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4 04:44:50
1、综合题 (1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仁”与“礼”;“民为贵,社稷次之,
① ②
君为轻”……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小题1】材料一中,①和②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2分)
【小题2】战国时道家、法家及兵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3分)
【小题3】从材料二中提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不得照抄原文)
儒学自西汉起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4】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采取哪些态度?(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孔子。(1分)②孟子。(1分)
【小题1】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3分)
【小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主要原因:儒学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1分)
【小题1】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注重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专制思想等。(4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和汉代儒学改造对儒学地位的影响。
【小题1】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代表。
【小题1】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代表。
【小题1】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
【小题1】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包括哪些内容
①世间万物的本原 ②“三纲五常”等儒家道德伦理
③“人心”或人的思想意识 ④“气”或世间万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故①正确;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故②正确;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是“理”,故③正确。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的基本概念)。
点评:宋明理学,除了把握其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影响外,:(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二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二者的异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2)要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进程中来掌握,认识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发展中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4分)
材料二
董仲舒 | 朱熹 |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参考答案:(1)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董仲舒:实践德政,推行教化;(2分)朱熹:“正君心”;(2分)
基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3)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要求个性解放。(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材料中的“为仁由己”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材料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待人要宽容”。“克己复礼为仁”则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2)董仲舒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指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君主要好好的治理国家。而朱熹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则是指“正君心”。而上述两位思想家基本思想的共同点则是指儒家民本思想。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也是难得可贵的思想观点。
(3)在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之际也出现了很多进步的思想,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主张工商皆本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的现实反映。顾炎武的倡导经世致用,李贽的批判儒家思想,要求个性解放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1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1) 融合: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儒家融合。 (4分) 原因: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 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 (4分) 结果: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4分)
(2) 原因: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4分)理由: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 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 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和生活方式的需要。(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可以找出两次文化融合的情况。(2)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实际上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借鉴的理由依据材料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概括。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融合与儒家思想对现代西方的借鉴意义
点评:此题考查的跨度比较大,不容易做。第一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以及融合后产生的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两次融合从时间跨度和方式上都不好把握。第二问则是考查的儒家文化对西方现今的指导意义,需要明白现在西方危机体现在那个地方,同时又要把握到儒家文化的一些特点。理论性比较强。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诸子百家中,崇尚自然,主张追求精神自由的是:( )
A.庄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因此选A。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注意主干知识即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