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4:23:06
1、判断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
——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三?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这一政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长期实行的经济根源及影响。(10分)
(3)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6分)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义 |
建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 ① |
② | 青岛、大连等 | 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③ |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4分,任答2点给满分)
(2)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2分)
含义: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国人出海贸易。(2分)
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分)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分)
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2分,答出两个即可)
(4)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可以看出,政府重视;从材料中“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 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见贸易范围广;获利丰;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从材料中“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经济根源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这一政策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3)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掌握情况,属于基本的历史知识,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我国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使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进一步加深。(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综合所有材料,从历史、中国的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6分)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至10月举行。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某同学参观了世博会并对世博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参观“城市足迹馆”
(1)《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16世纪末,他们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2)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活动二:探究世博历史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被称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自由女神像”。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看而精心准备的,女神像头戴象征七大洲的冠冕,左手执《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表达了什么思想?在美国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10分)
(4)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闭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请函。结合图片分析上海申清世博会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6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因素。(10分)
参考答案:
(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的时问限制被打破;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8分)
(2)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处于大西洋沿岸的中心线上,海外贸:易便利。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商业霸权。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
(3)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民主思想成为后人的目标。(10分)
(4)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之一。原因:上海是国家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愁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依据?(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业资本在宋代没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原因。(4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商业革命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选择你同意的观点并概括理由。(3分)
参考答案:(1)依据:商品经济及相关行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城镇兴起;出现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港口城市走向繁荣。(答出四点即可。4分)
(2)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封建国家专制垄断政策的实行。(4分)
(3)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2分)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分)
同意后者观点,宋代由于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虽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同意前者观点,言之有理同样得满分。3分)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结合宋代的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的打破和流通领域纸币的出现等角度进行分析。(2)从材料“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进行概括分析。(3)前者认为宋代发生的商业的变化具有近代的特征;后者认为对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二者的观点可结合自己的认识,选择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宋代在商业上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城市经济功能大大的增强,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草市。但是宋代的商品经济实际上还是农耕经济的附属物,并未跳出农耕经济的轨道进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欧洲的商业上的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以前的城市的发展的情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末清初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说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所以A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所以B错误;材料并没讲到政府的赋税政策,所以D不符合材料。从材料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频繁,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者认为:唐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以后历代铸币提供了范式。这一范式的含义是?(?)
A.以铜为主要材料
B.不再标明重量
C.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D.以皇帝年号命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