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11-05 19:12: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察举制,选取的标准为孝廉,注重德才而不是门第和出身,这就为一些地位较低的人入仕做官提供了可能,所以C的说法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太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仁人……害仁……成仁”强调了“仁”的思想的重要性,结合史实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答案选A,B C D三家并无此项主张。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本题解析:(1)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就要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也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
(2)材料二内容主要是董仲舒的言论。结合教材,我们发现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新儒学。强调统一与和平。阐述董仲舒的思想的影响主要从成就上和对后世的影响上。更加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也要谈一谈。
(3)材料三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具有多元性。而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考虑。
(4)本题主要考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述能力。对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认识需要根据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不能单单根据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论断,必须要通过对比等方式找到共同点,总结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可以得出,形成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C、D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   )
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作者是在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持赞美的态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