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8:40:56
1、判断题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湘漓接,通汉壮”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灵渠。灵渠在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壮族为主;同时链接了湘江和漓江。故选C。A项在淮河流域;B项在四川;D项在关中地区,因此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的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古代各朝都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产生和生产力的发展,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封建社会如王安石变法中把兴修水利作为主要的变法措施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下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A项是错误;BCD三项都符合井田制的规定。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农业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宋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郑国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又开凿了从郑国渠南面谷口引水,经200里注入渭水的白渠。各渠带来的泥水使土地更加肥饶,关中地区在秦汉两代几乎成为当时的“谷仓”。所以这歌谣开始流传于西汉时期,故选C。
点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开始。秦国的水利建设最为显著,《水经注》引《风俗通》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这是有名的都江堰。这一工程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害,同时也灌溉了沱江上游成都平原的广大田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该设施始见于明代
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
C.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
D.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图片反映的灌溉工具是翻车,A不对,翻车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不对,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C也与图片不符,井渠为地下水道。因此选D。
点评:历史图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